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23年,其前身为建校初期的基础教学部和1997年成立的电子与计算机系。学院现有应用物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信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博士点培育学科)、“电子信息”和“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621名,硕士研究生231名,形成了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92人,其中专任教师80人,正高职称21人,副高职称3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8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7人,有国家“优青”、省级学科带头人、广西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屏风学者等一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团结协作、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学院人才培养条件良好。现设有应用物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大学物理等5个教研室以及物理与信息实验中心和大学物理实验室。学院现有实验室用房面积4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 4100多万元,拥有应用物理学和通信工程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大学物理、印刷电路板小型工业化制备、电路分析基础等3门自治区一流课程。学院现有广西光电信息与智能通信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广西高校低维结构物理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共建有色金属及材料加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电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嵌入式技术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此外,学院与区内外相关企业建立了20多个相对稳定的校企协同育人基地。
学院教学科研成果突出。学院教学科研成果突出。近年来,学院教职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5项,地方政府及企业委托项目20多项,项目总经费2500多万元。公开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多篇,其中Nature 子刊3篇,SCI/EI检索300多篇,获得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及软件著作权210多项,出版专著教材14部。获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相关行业协会科技奖励2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获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2项,成果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
专业介绍:
1.应用物理学(本科 学制四年)
专业简介:本专业面向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方向,将物理学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发展前沿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现代科学计算模拟方法和电子器件制造工艺,能够运用电路和计算仿真软件进行电路优化、仿真设计及器件制造。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物理学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等工作,或在电子技术等领域从事研发、设计、应用和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涵盖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课程。
物理类:力学、电磁学、光学、热学、原子物理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计算物理基础、普通物理与近代物理实验、物理电子综合实验等。
电子技术类: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EDA技术、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实验、微电子工艺基础、PCB设计、超导电子学、传感器技术应用等。
专业说明:本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具有相应一级学科硕士点。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3人,全部拥有博士学位,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占50%。引进国家“优青”1人,入选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屏风学者3人。近五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4项、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1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出版教材和专著5部、获广西自然科学奖2项。主持广西壮族自治区教改项目5项,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4项,获区级以上教学竞赛奖励6项、校级教学竞赛奖励14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100余项。
本专业通过学科需求与科学研究优势相结合、社会需求与校企合作相结合,积极面向现代高新技术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促进学生更好发展。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90%以上。每年都有部分优秀毕业生被保送或考取到985、211等重点院校深造,考研录取率30%以上。
本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2.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 学制四年)
专业简介:本专业于2018年开始招生,建立在光学工程、电子信息和物理学等基础之上,面向国家在光电子技术、光学信息处理技术、光电传感与检测技术等新兴和交叉领域的创新发展需求,坚持教研并进、科教融合,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创新能力强,可在光学工程、光通信、光电制造等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研发、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够适应当代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应用光学、物理光学、电磁场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子学、信息光学、光学设计及 CAD、信号与系统、单片机仿真设计实训、光电信息综合实验、生产实习等。
专业说明: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9人。入选广西高层次人才1人,广西杰青1人,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屏风学者2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教材和专著8部。主持广西教改项目4项,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获区级以上教学竞赛奖励5项,校级教学竞赛奖励10余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100余项。本专业办学条件优越,拥有光电子实验室、激光实验室等实验室,与桂林、珠三角多家光电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合作培养本科生。学生培养质量高,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多人被保送或考取到985、211等重点院校深造,考研录取率30%以上。
本专业有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点。
3.电子信息工程(本科 学制四年)
专业简介: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与处理、信息网络和信息控制知识及从事研究、设计和开发能力,具有家国情怀、高度社会责任感、基础理论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5年后可在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中从事电子设备和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运行、检测安装及管理维护等工作,还可到部队、机关、学校和相关行业从事电子信息技术服务与科学研究工作。
主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子测量与仪器、通信电子线路、通信原理、工程电磁场、微机原理与单片机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传感器技术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
专业说明:本专业于1998年开始招生,2015年电子信息大类招生,2018年广西一本招生。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6人。近年来,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200余项。本专业有《印刷电路板小型工业化制备》《电路分析基础》等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近五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3项,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广西壮族自治区教改项目2项,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200余项。
本专业拥有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点。
4.通信工程(本科 学制四年)
专业简介:本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2015年电子信息大类招生,2018年广西一本招生,2021年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立足广西,面向全国,紧密结合广西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通信工程领域核心理论,具备通信系统设计、信号处理、网络优化及工程实践能力,能在信息通信、电子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备制造及项目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工程电磁场、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线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系统、现代交换技术、光纤通信技术、扩频通信、锁相技术等。
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军事技能、金工实习、综合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习、电子电路工程基础实践、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实习、通信电路创新实践、通信系统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专业说明:本专业构建了“教授引领—双师支撑—校企协同”的创新型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0名,其中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团队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教改课题6项,形成“理论教学—工程实践—科研创新”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拥有完善的实验实训场地,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训设施,并与华为、优利特等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20多个,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供良好的实验实践环境。
专业就业面广,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通信领域相关工作。本专业就业率高,近五年就业率均达90%以上;工作与专业相关度高,与知名企业签约率逐年增加,毕业生年收入处于较高水平。出国交流和深造机会多,拥有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点,毕业生考取985、211等知名院校人数逐年递增。
本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点。